贝搏体育建设教育强国:内涵特征、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3-06-02 21:46:42

  贝搏体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何谓教育强国?我们认为,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教育强国无论在硬实力方面,还是在软实力方面,均十分强大。结合教育强国的内涵界定,教育强国大多包含以下典型特征。

  一是教育质量高贝搏体育,教育综合实力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实力雄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得到高度重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健全。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求,而且能够支撑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发展需求。

  二是创新性较强。纵观世界教育强国的发展轨迹,这些国家大多是在继承本国教育传统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而进行教育思想上的创新和教育制度上的创新,特别是其教育制度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且不断实现自身的更新变革。

  三是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上贡献突出。教育强国普遍重视教育的引领作用,注重通过发展教育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各行各类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研和服务社会确保国家的经济、科技强盛,即让优先的教育助推国家的发展。

  四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高。教育法治和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是世界教育强国人才培养和人才产出、教育服务达到卓越水平的根本保障。无论欧美教育强国,还是东亚教育强国,其教育法治化程度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

  五是教育国际竞争力强。世界教育强国在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对知识的贡献等层面,与其他一般国家相比较而言,均有着显著优势。

  六是教育国际影响力深远。世界教育强国普遍注重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们在世界教育格局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全球教育治理事务中拥有重要话语权,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也较强。

  习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同样地,我们所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既有世界教育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要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贝搏体育,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教育力量。

  (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这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就是要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从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立场出发,努力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四)坚持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基本教育政策,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首要目标;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主要思路和着力点。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始终将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持续推进教育资源科学均衡配置。

  (五)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追求质量始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主线,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目标。高质量教育发展旨在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囊括高等教育;既包括普通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既涉及正规教育,也包括继续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六)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要把教育与国家、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系统谋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引领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

  (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建设教育强国,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总之,就是要通过教育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达到新高度。

  (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教育强国,必然要以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为基本原则,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要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价值追求,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努力推动实现勤劳创新致富、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和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

  (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推手。我们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教育力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凝聚价值共识、筑牢思想基础。

  (十一)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之路展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更为教育发展锚定了清晰而坚定的战略方位。我们要在把握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格局,置身世界教育强国的大坐标,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原则,锚定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积极谋划教育强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全面执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法律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持续稳定的教育投入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最有力的保证,要不断完善与教育强国建设相匹配的战略性投入机制。建议教育财政性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在“十四五”期间稳定在4.2%以上,2026—2030年稳定在4.3%以上,2031—2035年稳定在4.4%以上。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民间教育投入,使之达到GDP的2.5%左右。国家还应明确规定教育财政支出维持在地方财政支出的15%—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贝搏体育。一是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启智润心,深入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三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持续加强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亟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其一,加快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构建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坚持德育为先,提高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真正实现“五育融合”、全面育人。在课程实施上,聚焦核心素养、注重跨学科育人、突出实践导向。结合时代需要,可实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师范生定向委培计划,为中小学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其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关注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强化素质教育。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部署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快卓越工程师、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各类卓越人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不再是获取特定知识的人,必须加强培养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其三,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贝搏体育。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实施,精准引进国家急需的紧缺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的发展环境。

  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完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展,加大专门教育扶持力度。统筹建设好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个阵地,营造全方位、立体化、协调一致的育人新环境。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基础上贝搏体育,还要做好“加法”。一方面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促进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围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二是积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广搭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三是积极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五是深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职教高考”和“专升本”考试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未来一段时间,每年将有1000万名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势必为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方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加强分类引导,加快高校分类管理的顶层设计,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二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三是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全国布局。四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汇聚地与培养地的作用,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发挥高校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化科技体制和科技评价改革。二是持续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切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创新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动力。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教育始终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与助力者。

  其一,加快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强化政策引导,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多方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创新治理机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办学模式改革的日常监督,确保办学模式改革规范运行。

  其二,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入学范围,实行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全面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强化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完善考试招生管理制度,健全考试招生公平保障机制。

  其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突破口。健全分类评价机制,深化学校评价改革。注重德能并重,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标准,深化用人评价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领导。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底色。持续推动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把教育事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有效实施。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增强教育部门执法行政能力。以健全现代学校制度为核心,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治理水平。不断强化法治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营造尊法守法学法用法良好氛围。

  第三,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运用政策指导和法治规范方式推进教育治理,充分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政府转变教育行政职能,促进教育领域简政放权。积极优化教育服务环境,健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探索数字化时代教育监管新体制,构建教育领域权力下放后与运行相配套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依靠。

  第一,强化“第一标准”,全面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筑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常态化开展师德专项教育,巩固拓展师德专题教育成效。

  第二,加强体系建设,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切实推进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深入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改革实施“国培计划”。按照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总体部署,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治理和教师资源数字化建设。当前,在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之后,还应尽快配套建立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推进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强化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优师计划”,为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本科层次师范生。深入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促进师范教育的协同发展、整体提升。积极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在注重教师轮岗遴选方式科学性的同时,还要细化轮岗教师配置方式,切实保障轮岗教师的经济待遇。

  第四,持续推进尊师惠师举措,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完善教师工资待遇长效联动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健全完善高校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加大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和表彰奖励力度,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和国家的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我国教育实现从基本均衡到高位均衡、从教育大国加快迈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其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着力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加快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为重点,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其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国家、省、市、县、校级平台体系建设,开发高质量教育资源,以更高标准系统建设课程教学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其三,全面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持续开展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专项工作,帮助师生提高数字化应用与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师生数字素养指标体系与测评模型,建立数据驱动的师生数字素养评价与反馈机制。

  其四,以数字化转型助力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树立“大教育”观,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探索数据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着力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要面向世界,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一,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推进,继续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质量。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其二,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设置全球教育治理议题,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标准的制定,支持鼓励我国专家以多种方式参与教科文组织相关工作。其三,在开放共享与合作共赢中提炼推广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为丰富和引领世界教育作出中国贡献。其四,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教育力量。努力培养高端国际传播人才,发出中国教育声音。积极打造高端国际智库,提出中国教育方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强国的内涵、指标和实现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周洪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宇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